信息中心

2020技术进步二等奖 | 滨海黑臭水体与底泥除黑除臭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等

发布时间:2021-05-31

导  读

      在40多家提名机构、100余位提名专家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36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2项、发明专利646项、实用新型专利864项;2017-2019年,相关产值高达935亿元,实现利润121亿元,出口创汇10.8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研发实力和技术转化所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我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项目名称:滨海黑臭水体与底泥除黑除臭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编号:HJJS-2020-2-04


获奖等级:二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市环保工程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完成人:盛彦清、孙瑞川、李兆冉、王文静、徐恒铎、张磊、刘群群、唐琪、姜明、李长玉

项目简介:图片
      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各类污染物的不断排放,滨海水体与底泥黑臭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海岸带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研发该区域的黑臭防控技术,一直是海岸带环境领域的攻坚难题之一。本项目基于河口海岸带水质水文特征,创建了滨海水体及底泥中黑臭物质的定量识别方法,实现了恶臭有机硫与无机硫的同步分析,并研发了底泥中不同形态硫化物等“致黑、致臭”物质的同步浸提与分离技术。针对高盐度(淡咸水混合区)、高污染负荷(陆源污染汇集区)与高强度水力扰动(潮汐)等多重要素影响的滨海黑臭水体与底泥,本项目创建了潮汐防控、原位脱氮锁磷、含硫物质削减与固定、土著功能微生物促生等技术单元及其集成应用技术体系,通过“泥-水共治”及“以废治废”的技术思路,同步实现了滨海水体的除黑除臭与底泥的消化固定,并开展了多项工程示范与产业化推广。项目团队先后在环渤海地区完成了10余项滨海黑臭河道综合治理重大示范工程,不仅使水体和沉积物消除了黑臭,而且实现了万吨级COD和千吨级氨氮的陆源污染减排。此外,项目组还完成河口滩涂及近岸海域黑臭底泥原位修复近百公顷,完成重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20余万吨。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自主研发并试制环境样品采集装置3套,自主设计并制作深水区沉积物修复药剂投放装备2台/套。项目成果入选《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先后获得科技奖一等奖3项(山东省专利奖、海洋科学技术奖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本项目理论成果丰富了人们对滨海区域水环境黑臭演变过程的认知,核心技术促进了滨海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进步,示范工程对滨海水体与沉积物治理行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黑臭演变过程分析与除黑除臭技术模拟


滨海黑臭水体与沉积物原位治理工程现场



结  语

      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社会科技奖励编号0299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18年设立了面向全国、面向产业的“环境技术进步奖”。该奖项聚焦环境应用技术成果,不授予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欢迎各界环保人士,积极参与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相关工作。相关要求详见:《关于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提名工作的通知》(点击查看)


相关新闻

ENGINEERING CASE